休眠期管理

多肉植物也和普通植物一样,具有生长期与休眠期,在多肉养护中,可根据多肉生长期分为“夏型种”和“冬型种”。

所谓的冬种型,是指冬季生长夏季休眠的多肉,而夏种型则刚好相反,它们夏季生长冬季休眠,因此,“夏型种”多肉度夏容易,“冬种型”多肉。

虽然这种划分主要针对多肉原生地的气候条件而言,但对平常的养护还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划分并不一定准确,多肉何时进入休眠期,与地域气候,多肉品种,土壤养分等密切相关,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,多肉的休眠期会进性移动,因此,自己种植多肉时,可在搜索信息的基础下加上经验观察,判断休眠期。 下面一些特征可作为休眠期的特点:

1、叶片逐渐合拢,叶片合拢是多肉进入休眠期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,很像人睡觉要蜷着一样。

2、老叶持续枯萎,为了让新叶保持养分,老叶会将营养输送给新叶,然后老叶就会枯萎。

3、叶片变软发蔫,进入休眠期后,多肉的营养输送没有以前活跃了,在高温环境里,叶片就会出现变软的样子。

4、出现黑腐化水,因为进入休眠期了,多肉已经不再吸收土壤里的养分了,这时候还是浇水就会“淹死”它,黑腐化水就出现了。

在休眠期的多肉养护格外重要,因此,“夏型种”和“冬型种”在养护上有所区别。

夏型种

光照:“夏型种”多肉植物在冬季应给予充足的阳光,如果光照不足不仅植株徒长,还会影响开花,严重影响品像,而且一旦出现很难恢复成原来的状态;对于观叶类多肉植物则会造成株形松散,叶色暗淡。特别是某些叶色呈红色或叶面上有花纹、白粉的品种,肉质叶还会变成绿色、叶面上的花纹或白粉减少,甚至消失。因此,最好将植株放在室外光线充足、通风良好处养护;但对于某些娇嫩的品种,在6至8月仍要避开中午前后的强烈直射阳光,以免强光灼伤表皮。而长期在室内摆放或其他光照不足处栽培的植株,也不要突然拿到强光下,应先在半阴处养护一段时间,再搬到光照较强处,让其对环境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。

温度:“夏型种”的多肉植物虽然喜欢高温的环境,但夏季温度持续高于38℃以上时也要注意通风降温,这时可把多肉移入室内,以免被烈日灼伤。另外,夏季一些地区处于雨季,露养多肉要关注天气,防止雨淋。如果有条件还可在花房安装换气扇或电风扇,以加强通风,避免因闷热潮湿引起的植株腐烂。在花盆土层的表面铺上一层浅色石子,也能起到降温的作用。

浇水:对于正在生长的“夏型种”可充分浇水,但不能积水,雨季应注意排水防涝,以免因土壤积水造成烂根。需要指出的是处于生长期的多肉植物虽然耐干旱,但并不喜欢干旱,若生长季节长期缺水,植株虽不会死亡,但生长极为缓慢,甚至停止,其品相也差,因此生长期必须给予充足的水分,浇水时间以清晨为佳,傍晚也可以,但要避免中午高温时浇水。

冬型种

光照:”冬型种“多肉植物夏季基本停止生长,要避免阳光直射,但也不能放在没有光线的地方,否则可能造成徒长,影响品相。建议放在无阳光直射的光亮处,注意通风。

温度:”冬型种“对温度的耐受性不如”夏型种“那么高,一般而言,温度持续高于35度也要注意通风降温,这时可把多肉移入室内,并保持空气流通,以免被烈日灼伤。在花盆土层的表面铺上一层火山石,也能起到降温的作用。

浇水:多肉植物最忌积水,特别是到了夏天,种植者会觉得土壤中的水分很快就干,于是经常浇水,导致根部长期潮湿而腐烂,难以回天。其实夏季空气湿度大,虽然看似土壤表面已经干燥,但底部扔未干透,南方地区更是如此。对于冬型种多肉植物来说,夏季应该严格控制浇水,持续35度以上可以考虑断水。即使浇水,也仅使用 压力喷壶打湿土表,避免将水珠撒在叶片上,若有明显的水珠在叶片残留,应当将其吹散,以免水珠聚集强烈光线灼伤叶片。

对于番杏科生石花属、肉锥花属、风铃玉属、春桃玉属、对叶花属等叶片极端肉质的品种,在5月上中旬还可稍微浇点水,6月以后就要严格控制浇水,甚至可以完全断水,以免造成植株腐烂。